2025年9月11日主流证券网站头版内容精华摘要
admin888
|哎,你别说,今天这日子可真是让人有点感慨啊——2025年9月11日,一转眼都快到中秋了,天气也开始凉了。我早上一起床,照例打开电脑,顺手点开了几个常看的证券网站,像财联社、东方财富、同花顺、新浪财经这些,想看看最近市场有啥新动静。结果这一看,好家伙,头版全是重磅消息,看得我眼睛都快不够用了。说实话,平时我也就挑着看几条,但今天这阵仗,感觉不写点啥都对不起自己这颗关心股市的心。
先说说财联社吧,他们今天头版头条直接放了个大招,标题写着“央行意外降准50个基点,释放长期资金约1.2万亿元”。我一看这标题,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这可不是小动作啊。赶紧点进去看详情,原来是央行在昨天晚间突然宣布,从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.5个百分点。他们解释说,主要是为了应对近期经济复苏动能有所放缓,特别是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在荣枯线附近徘徊,再加上房地产投资依旧疲软,所以得提前出手稳增长。
说实话,这消息来得真有点突然。我前两天还在跟朋友聊天,说今年货币政策一直挺克制的,没想到这会儿突然来个“降准”,看来高层是真的有点着急了。财联社还引用了某券商首席经济学家的话,说这次降准释放的资金规模不小,能有效缓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,尤其是对中小银行来说,算是及时雨了。不过他也提醒,光靠降准还不够,后续财政政策也得跟上,不然效果可能打折扣。
再往下翻,财联社还提到了一个细节,说这次降准是“全面降准”而不是“定向降准”,这意味着所有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都能受益,覆盖面更广。这说明央行的态度很明确:不是小修小补,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市场注入信心。我琢磨着,这背后可能也有稳住股市的考量。毕竟最近A股一直上上下下,投资者情绪挺脆弱的,这时候来个降准,多少能提振一下士气。
然后我转到东方财富网,他们今天的头版标题更直接:“A股三大指数集体高开,沪指冲击3200点,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150亿元”。我一看这数据,心里就乐了,看来市场反应挺积极的嘛。文章说,受降准利好刺激,早盘沪深两市直接跳空高开,创业板指更是大涨超过2%。北向资金今天也一反常态,早盘就开始大举买入,全天净流入153.6亿元,创下了近三个月的新高。
有意思的是,东方财富还特别分析了资金流向。他们说,今天外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、消费电子和医药板块,尤其是光伏和锂电池产业链,资金流入特别明显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外资还是看好中国的高端制造和绿色能源赛道。不过他们也提醒,虽然今天涨得欢,但成交量还没完全放大,说明场外资金还在观望,后续能不能持续还得看基本面能不能跟上。
我还注意到,东财今天还发了一篇深度评论,题目叫《降准之后,股市能否迎来“金九银十”?》。作者是个老股民了,笔名叫“老陈”,写得挺实在。他说,历史上看,降准之后股市短期确实容易上涨,但中长期走势还得看企业盈利和宏观经济。他举了个例子,2020年那次降准后,股市涨了一波,但后来因为海外疫情反复,又跌回去了。所以他建议投资者别光看消息炒股,还得看公司本身有没有真本事。
接着我点开同花顺,他们今天的头版设计得特别醒目,主图是一张A股K线图,箭头直指上方,配文是“政策暖风频吹,市场信心回暖”。他们汇总了今天各大券商的晨会观点,发现几乎清一色看多。中信证券说,降准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,预计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回升至5.2%左右;中金公司则认为,流动性宽松环境下,成长股更具弹性,建议关注科技和新能源方向;海通证券更直接,说现在就是“布局四季度行情”的好时机。

不过同花顺也没光报喜,他们在文末加了个“风险提示”框,提醒投资者注意几个潜在风险点:一是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临近,如果美国继续鹰派,可能会影响外资流向;二是国内房地产市场还在调整,部分房企债务问题还没彻底解决;三是三季度财报季马上来了,有些公司业绩可能不及预期。这提醒得挺到位,毕竟投资这事儿,不能光看利好,也得防着黑天鹅。
说到房地产,新浪财经今天的头版焦点就放在这上面了。标题是《房地产新政再加码,一线城市全面取消限购》。我一看这标题,差点把嘴里的茶喷出来——这可是大事啊!文章说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在9月10日深夜联合发布新政,宣布全面取消住房限购政策,同时降低首付比例,首套房最低15%,二套房最低25%,公积金贷款额度也有所提高。
这政策力度,说实话,比我预想的还要猛。我记得去年这时候,还在讨论“局部放松”,现在直接“全面取消”,这转变也太快了。新浪引用了一位地产分析师的话,说这是“救市的终极手段”,意味着政策底已经非常明确。不过他也担心,光靠放松限购可能还不够,毕竟现在大家买房意愿不强,更多是收入预期不稳和对未来信心不足。
有意思的是,新浪还做了一个小调查,问“你会因为取消限购而买房吗?”,结果显示,超过七成网友选择“不会”,理由主要是“房价还是太高”“工作不稳定”“不想背房贷”。这说明,政策是暖风,但市场冷暖还得看老百姓的钱包和心态。不过从资本市场反应看,今天地产股可是集体爆发,万科、保利这些龙头股都涨停了,连带着银行股也涨了不少,毕竟房贷多了,银行利息收入也能增加。
看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来,最近新能源车那边是不是也有动静?赶紧翻了翻,果然,财联社第二条就是《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再延长三年》。原来财政部、税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发文,宣布将现行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至2028年底。而且这次还优化了标准,不再单纯看续航里程,而是更注重整车能效、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性能。
这政策对行业来说绝对是大利好。我有个朋友在比亚迪做销售,前几天还跟我抱怨说,明年政策到期后销量可能会下滑,现在一看延长三年,估计他得乐开花。财联社分析说,这项政策预计每年能为消费者节省上千亿元税费,直接刺激消费需求。而且政策导向也很明显:不是简单地补贴所有新能源车,而是鼓励企业往高端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
不过也有声音担心,长期免税会不会让企业产生依赖?会不会影响财政收入?财联社引用了一位财政专家的观点,说目前新能源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还不到40%,免税规模可控,而且带动的产业链税收和就业收益更大,所以整体是划算的。这话说得也有道理,毕竟发展新兴产业,短期让利是必要的。
说到产业链,我突然想起最近半导体那边挺热闹的。果不其然,同花顺今天有篇报道说《国产7纳米芯片量产在即,中芯国际宣布重大突破》。文章说,中芯国际在深圳的晶圆厂已经成功流片7纳米工艺芯片,良率达到85%以上,预计明年一季度开始小批量供货。这可是个里程碑啊!要知道,7纳米是目前高端手机和AI芯片的主流制程,以前咱们一直被卡脖子,现在终于有突破了。
同花顺还配了张图,是中芯国际股价的走势图,从年初到现在已经涨了60%多,今天又涨了8%。看来市场对这个消息非常买账。不过他们也提醒,7纳米只是第一步,更先进的5纳米和3纳米还在攻关,而且光刻机等关键设备还是受限,不能太乐观。但无论如何,这一步跨出去,对整个国产替代产业链都是巨大鼓舞。
说到AI,新浪财经今天也发了篇重磅文章,标题是《中国版“ChatGPT”集体爆发,百度、阿里、腾讯纷纷推出新模型》。原来最近这一个月,国内几家大厂都发布了新一代大模型产品。百度的“文心一言4.5”支持多模态生成,能写文章、做PPT、画图一条龙;阿里的“通义千问2.0”在代码生成和逻辑推理上进步明显;腾讯的“混元大模型”则主打企业服务,已经在内部多个业务线落地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,这些模型的性能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场景下超过GPT-4。新浪引用了一位AI研究员的话,说中国在大模型领域的投入和进展速度超乎预期,主要得益于海量数据、强大算力和政策支持。不过他也指出,底层框架和原创算法还是短板,很多是基于国外开源模型改进的,真正的“从0到1”创新还不够。
但从资本市场看,AI概念今天又火了一把。科大讯飞、寒武纪这些AI概念股纷纷大涨,连带着光模块、服务器等硬件板块也跟着涨。看来“AI+”的故事,市场还是愿意听的。不过我总觉得,现在有点像2015年的“互联网+”,概念炒得热闹,但真正能落地赚钱的公司还不多,得小心别被套在山顶上。
聊完科技,再看看消费。东方财富今天有篇报道说《中秋国庆双节临近,消费复苏迹象明显》。他们引用了多家机构的预测,说今年“十一”黄金周旅游人次可能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10%,旅游收入有望超过疫情前水平。机票、酒店预订量已经爆了,三亚、丽江这些热门目的地房价直接翻倍。
不光是旅游,餐饮、电影、零售也都回暖。美团数据显示,最近一周“堂食”订单量环比增长40%;猫眼专业版预测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可能突破80亿元,创历史新高。这说明啥?说明大家憋了这么久,终于愿意出门花钱了。东财说,这波消费反弹,既有节日效应,也有前期压抑需求集中释放的因素,但更关键的是,大家对未来的信心在慢慢恢复。

不过他们也提醒,消费复苏还不均衡。高端消费恢复得快,比如奢侈品、高端酒店;但大众消费,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日常开支,还是偏紧。这背后其实是就业和收入问题。所以光靠节日拉动不够,还得想办法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,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复苏。

说到就业,财联社今天也提了一嘴,说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,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5.1%,连续两个月下降。其中16-24岁青年失业率从7月的15.3%降到14.8%,虽然还是高,但总算开始往下走了。这数据挺重要,毕竟就业稳了,消费才有底气,经济才能真正回暖。
财联社分析说,青年失业率下降,一方面是因为毕业季过去,部分毕业生找到了工作或继续深造;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服务业复苏带动了用工需求,特别是直播电商、外卖配送这些新业态吸纳了不少年轻人。不过他们也指出,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,比如“有人没活干,有活没人干”,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对接还不够。
这时候我突然想到,最近人民币汇率怎么样了?赶紧查了查,发现同花顺有篇报道说《人民币汇率强势反弹,离岸汇率重返7.0关口下方》。原来受降准和经济回暖预期影响,加上美元指数走弱,人民币这两天涨得挺猛,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升到6.98。这是今年以来第二次站上7.0大关,说明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在增强。
同花顺说,汇率走强对股市是利好,尤其是外资重仓的消费、医药板块。但对出口企业可能有压力,比如纺织、家电这些,因为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他们的产品在海外更贵了。不过也有企业表示,现在更看重订单的稳定性,汇率波动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对冲,影响没那么大。
聊了这么多好消息,我也得提点不同的声音。新浪财经今天就发了一篇“冷静派”文章,标题是《警惕“政策依赖症”,市场不能只靠利好撑着》。作者是个独立经济学家,他说,最近这一连串政策出台,虽然短期提振了市场,但如果经济内生动力没起来,光靠政策“喂药”,迟早会失效。他举了个例子,2015年那波大牛市,也是政策频出,结果杠杆加得太猛,最后崩了。
所以他建议,与其不断出台刺激政策,不如花更多精力改善营商环境、保护产权、减轻企业负担,让市场自己活起来。这话听着有点刺耳,但仔细想想,还真有道理。我们总希望政府出招,但真正的繁荣,还得靠千千万万企业和个人的创造力。
说到企业,我突然想起最近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刚出完。财联社有篇汇总说,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约2.8万亿元,同比增长6.3%,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1.2个百分点。其中,新能源、TMT、医药生物等行业增长最快,而房地产、传统能源则继续承压。
这说明经济结构其实在悄悄转型。虽然总量增长不算猛,但质量在提升。财联社还算了笔账,说如果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两大巨头,其他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其实更高,接近8%。这说明中小企业活力在恢复,不是光靠几个“大象”撑着。
不过他们也提到一个隐患: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还在上升,尤其是民营企业,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。虽然有降准,但钱能不能真正流到中小企业手里,还得打个问号。银行还是更愿意贷给国企和大企业,这“信贷歧视”问题,不是降准一次就能解决的。
聊着聊着,天都快黑了。我揉了揉眼睛,回头一想,今天这几家网站的内容,其实可以总结成几个关键词:降准、楼市松绑、消费回暖、科技突破、政策密集。整体来看,政府在全力稳增长,市场也在慢慢回应,但挑战依然不少。
我觉得最让人欣慰的,不是涨了多少点,而是那种“动起来”的感觉。不管是企业加班加点赶订单,还是地方政府忙着推项目,还是老百姓开始敢花钱了,这种微观层面的活跃,比任何数据都真实。当然,前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,国际形势复杂,内部转型阵痛,但我们毕竟在往前走,这就够了。
对了,最后我还想提一句,今天这些消息虽然多,但有一条特别打动我——是东财一个小栏目写的:“一位90后股民说,今年终于回本了。”就这么一句话,没加任何修饰,但我看了挺感慨的。投资说到底,不只是数字游戏,它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和希望。所以啊,希望这样的好消息,以后能越来越多。
自问自答环节:
问:这次降准真的能持续提振股市吗?
答:短期肯定有刺激作用,毕竟钱多了,市场流动性好了。但长期还得看企业赚不赚钱,如果公司业绩跟不上,光靠资金推动的上涨是走不远的。
问:一线城市取消限购,房价会马上涨吗?
答:不一定。政策是松了,但大家买不买还得看收入和预期。现在很多人工作都不稳定,哪敢随便加杠杆?短期可能局部回暖,但全面大涨不太现实。
问:国产7纳米芯片量产,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彻底摆脱“卡脖子”了?
答:还没那么快。7纳米是重大突破,但高端光刻机这些关键设备还是受制于人。而且从量产到大规模商用,还有良率、成本、生态配套一堆问题要解决。
问:新能源车免税延长,会不会让传统燃油车彻底没机会了?
答:不会。燃油车在续航、补能、成本上还是有优势的,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商用车领域。未来应该是“油电共存”,而不是完全替代。
问:AI大模型这么火,普通人能从中受益吗?
答:当然能。比如用AI写报告、做设计、学知识,效率能提高不少。关键是别光看热闹,得学会用工具,让自己变得更值钱。

问:现在是不是该赶紧入市?
答:别冲动。市场情绪回暖是好事,但投资得看估值、看基本面、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。建议分批布局,别一把梭哈,留点余地总没错。








